021-66876698
杏彩体育app髀设•谈谢英俊谈建筑与乡村建设:如何让农民自己盖房
发布时间:2024-05-19 08:23:53

来源:杏彩平台客户端 作者:杏彩体育官网app

  谢英俊,生于1954年,1977年毕业于淡江大学建筑系。1999年,发生了“9•21”大地震,谢英俊在灾后重建过程中,提出了与当地居民“协力造屋”的模式。2004年,谢英俊认识了著名三农学者温铁军,开始在河北、河南、安徽等地推广“乡村建造”实践。2008年,四川大地震后,谢英俊也参与了四川灾区重建工作。2011年,谢英俊获得了以人道关怀著称的美国Curry Stone设计奖。

  谢英俊建筑师及其团队认为,建筑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,还必须考虑经济、社会文化与环境等因素。透过就地取材、低成本、适用技术以及建立开放式构造体系的设计作为,降低成本与技术门坎,让农民能参与符合绿色环保、节能减碳的现代化家屋兴建,保障了弱势族群的生存权与工作权。同时,设计需有弹性,使建筑得以反映不同地区、族群文化的多样性。

  谢英俊工作室也参加了今年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,将于9月27日-12月30日期间,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开展一次“常民工作坊”活动。今年8月,谢英俊在日月潭工作站远程接受澎湃新闻市政厅“髀设计划”的采访,讲述一个建筑师对乡村建设的实践和理解:

  澎湃新闻·髀设:您早年在淡江大学所做的毕业设计是什么?它与您日后的思考与实践,存在何种联系?

  谢英俊:我就读淡江大学,不是特别重点的学校,但教学风气自由开放,没有传统,当然也没有包袱。当时我的毕业设计,做的是台北市士林区的旧城小区改造,与后来的实践没有太多关联。我兴趣广泛,不是死读书的好学生,对建筑学始终保持怀疑的态度,不会完全相信学校那套。

  1970年代后期,在当时特殊的经济条件下,前后几级中,出现了一些另类的人,像我这样状况的人蛮多的。在年轻的时候,有这样一种宽松的环境和空间,才会让我探索一些不一样的道路。

  其实,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现实距离很大。我现在从事很多农村的工作,这种工作状态在学生时代完全无法想象。即使在1999年,我刚开始涉及乡村领域工作时,也无法想象会有目前的工作状态。现在很多研究乡村的人,由于缺乏对乡村的了解和认知,其研究与乡村的现实有很大的距离。

  谢英俊:1999年“9•21”地震后,我们进入少数民族部落,协助灾后重建,从此开始了乡村建设实践。

  的乡村和其他地方有些共性,但也有很大的特殊性。首先是,规模尺度非常大,其次,这里虽然经过洗礼,社会经济被重新建构,但每个地方有其特殊的自然环境,历史文化背景非常深厚,不是轻易能改变的,现在还面对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等可持续发展课题,相应的挑战非常严峻。

  有一次我和建设部的领导交流有关农村节能减排的问题。在城市中,我们强力要求建筑墙体的保温隔热,但在农村完全放任。农村的房屋建筑面积是城市的4倍以上,农村经济状况改善后,村民都打空调,这意味着,再多的核电站都不足以支持供应电力。

  谢英俊:现在的农村,面临的是庞杂的、综合性的问题。社会、经济、、文化、教育等各个层面,都有巨大的挑战,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从来没有的经验。以现有体制,村是一个自治组织,如何让这基层好好运作,非常重要,尤其是,自主性的建立和完善,不只是上,还有经济上的自主性。这些都处于开始尝试的阶段。

  城乡发展的差异性,尤其是“城乡一刀切”的状况,是中国所特有的。过去讲城乡一体化,是将农村简单地城市化,这是错误的。现在讲城乡统合,应该是城乡“各司其职”,农村有农村的角色,城市有城市的角色。农村也应该有多种多样的形态。

  最早的“社区营造”,是1960年代英国的“社区建筑运动”。那时的英国,战后大量重建和城市扩张,都是由开发商、专家和政府主导,居民发言权很少。所以,那时的“社区营造”,更多是小区居民争取他们的发言权。现在看来,这运动红红火火,但实际上没有太大作用,因为他们的社会结构太稳固,很难撼动。而日本的“社区营造”,更多是传统聚落的保存,很多漂亮的历史名城和小山村,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面临拆除,社区营造的重点是在保存历史聚落。

  的“社区营造”表面看来红火, 但没有广泛深入耕耘,也只做些表面文章,就急于摘取果实。1990年代,执政的时候,进行反对运动的人,在社区基层进行动员,强化社区的自主意识。警觉到它的威胁,反过来投入很多钱,透过社区的小工程项目来凝聚社区,意图巩固基层的群众。

  到了执政的时候,照理说,他们应该加大力道,推动“社区营造”,但实际上,他们进行了冷处理,因为任务已经完成。执政初期,正值“9•21”震灾后的社区重建,需要动员社区民众力量,来解决社区自身的问题,但仅仅是做了一些样板,没有太多实质和深入的作为。等到再执政的时候,“社区营造”已成了包袱,最后被抹掉。

  很难照搬的经验,但可以参考借鉴。由于社会的快速转变,农村面对的庞杂问题, 无法全依赖政府解决,最终还是要交由社区居民自己解决。在过去的传统乡绅和家族力量消失后,重建社区民众自主和自治的机制,是最大的课题,“社区营造”作为实质载体, 应有属于农村特有的内涵。

  小,社会发展已定型,能接受我们的“协力建造”理念的自然少。大,政府的主导力量强,只要领导的思想开放,我们就有机会。所以我们有很多震后建造的项目,和村民自建的项目。

  谢英俊:乡村发展重点在“因地制宜”。现在一些乡村发展思路太过僵化,需要细致和开放灵活的策略。比如,我最近收到新农村建设的规范,要把道路进行硬化,但贵州的一些村子道路都是石阶,这如何硬化?到藏区,水泥沙石运费也非常昂贵。而且,道路硬化会降低道路渗水率,水泥也会破坏当地的环境。

  现在的“社区营造”导向,是发展经济。金融在其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,小微企业所依靠的小规模金融活动,不是一般商业银行能提供的服务, 合作社型态的资金互助是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
  发展观光旅游,必定会对本地文化产生影响,而且一些负面的影响不能轻视。“9•21”震灾以后,我们的工作室到了日月潭邵族安置社区进行重建工作。这是一个少数民族部落,这个部落被观光超过100年,有形的文化符码基本上都已流失或被改造过,只剩下无形的祭典仪式。经过观光旅游的摧残,要在这里回复和延续文化,是非常难的任务。由此,恢复族人的自信和自主性,是我们带他们重建自己的部落的第一步。

  现在很多乡建的套路都是发展观光,这个需要深思,如果所有农村都发展观光,那谁来观光?旅游只是诸多药方之一,可以发展不同产业,甚至像德国的农村,也可以发展工业。工业不一定得集中在一个区块,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。

  未来的乡村和城市的界线会慢慢模糊。现在的日本、德国、地区等,城乡的差别会越来越小。未来的农民也不会是现在的农民,大部分会是“兼农”——边做农活,边开工厂。这是一种良性发展模式。未来将有更多样的乡村和城市。我们日月潭工作室,煮饭都是用烧灶,但有方便的网络,工作生活都很舒适,也不需要挤在大城市。的农村发展弹性空间大,只要思路转变,很快就会有新的景象。

  澎湃新闻·髀设:能否请您简要介绍,您在乡建过程中的标准架构?如何运作?建筑的美学价值如何体现?您如何定义可持续发展?

  谢英俊:首先,我们要通过工业化大量生产,来进入农村,因为农村建设量很大,是庞大的市场。而且,因为社会经济快速变动,建筑使用周期短,很多房屋十多年就扒掉重建。这是一个特殊的课题,但现在的建筑教育没有提供因应的专业训练。只要政府和专业界插手,盖出来都是千村一貌的联排住宅,跟变化万千但又乱中有序的传统聚落相比,无法让人接受。所以,我们希望用不一样的思路和方法,进行设计和建造,既能工业化量产,提高建筑质量并降低成本,还要能因地制宜,有弹性和多样化,创造新一代的现代农村。

  建筑的美学是社会建构出来的,随着环境和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。美学不全由建筑师的个人意志决定,当我们把建房的权力交还农民的时候,就代表着另一种社会力量的集结,是一种集体的创作,它将创造出多样和开放的美学价值,就如传统建筑与聚落。

  可持续建筑不仅是绿建筑,只关注节能减排简单的科技领域工作,必须要结合建筑所处的环境和经济、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条件。比如,我们在四川茂县杨柳村的项目,除了我们设计的轻钢构架外,农民自然会用自己熟悉的传统石头工艺和回收旧木料搭配建造。这样既环保又经济,并且和传统文化完美对接,这就是可持续建筑。

  生态厕所是您在乡建过程中一个特殊的实践。我在北京皮村体验过生态厕所,感觉是夏天气味比较大。生态厕所是否已大面积在乡村推广?可以在城市推广吗?

  我看过的很多尿粪分离生态厕所,基本都做错了。尿粪分离生态厕所是联合国推动的项目,并非我的发明,但推广成果不好。它的原理简单,但做法千变万化,要因地制宜,如果没有真正掌握基本原理, 没有好的建筑技术功底,很容易做错。皮村的那个,有味道应该是维护没做好,或技术上犯了错。在城市推广很有可能,但需要投入人力和资金进行研发,比如说研究洁具和管理系统,等等。

  谢英俊:简单讲,农村的建房不是消费行为。通常是农民自己买材料投工投劳自己盖,或者找小包工头包工,自己购料和管理。这其实是生产行为。农村劳动力过剩, 现在农民在农村干农活的时间很短,可能只有1个月,那剩下的时间做什么?

  但愈是现代化的建造体系,愈走向专业化,相对也剥夺了农民的工作权。要让农民付钱找别人帮他盖, 这种城市人的消费观念在农村行不通。

  所以,解决之道是,专业者介入越少越好,只做一些关键的、农民做不到的事情。让农民能参与的空间越大越好。比如,我们只提供钢结构框架,组装和后续的工项由农民自己完成。这样,农民可以发挥自己的劳动力,旧料只要能用上,农民都会回收继续使用,可以节省经费,也可以减少建筑垃圾,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节能减排。

  很多人误认为,这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。事实上,这是高难度的设计作为,非建筑专业者还很难胜任这项工作。设计师像是在写剧本,要让演员在设想的剧情框架中自由发展,农民也是创作者,他们有自己的想象力和美学观,不用怀疑他们的美学观。

  澎湃新闻·髀设:您的实践中一直很强调协力建造,如何让非专业的村民进行工作,同时保证建筑的安全性?协力建造的核心是什么?

  我们的协力建造,是老人、妇女都可以参与的,农民盖房子是一辈子的大事情,不能独自完成,需要亲友邻居来帮忙协力建造,这是农村的传统。

  协力建造看似是个简单的观念,但它颠覆了很多现代化房屋建造产业的理念和技术作为。我们核心的工作是,设计房屋的原型,这原型具有弹性和开放性, 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,而且要千方百计降低技术门槛,让人人都能掌握,简单讲,这是高难度的设计工作。

  澎湃新闻·髀设:孙歌在《文化纵横》上有一篇《谢英俊:建筑之外的人文关怀》,提到“布农族村落”。她指出,您的这个建筑,为原住民提供了与政府交涉的筹码,这是一种建筑的特殊功能,深刻地介入社会的功能。您的实践中是否还有与之相似的案例?

  (《谢英俊:建筑之外的人文关怀》文章原文:“前一年发生了风灾之后,政府以建在山脚的村庄太危险为理由,要废除这个村子,强制性地把村民搬迁到平原地区去。搬迁地地处城市边缘,某宗教团体在那里建起了“博爱住宅”。博爱住宅是永久性住宅,修建得整齐划一。只是,这些住宅也染上了宗教色彩,住进去的人必须服从相应规定,禁止吸烟喝酒,原住民原有的生活样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;不仅如此,入住博爱住宅的原住民失去了原来在山里的生活手段,除了进城去打工之外别无他法。搬还是不搬?村庄因此而为两个部分。接受这些条件的村民搬走了,而剩下的人决定留在村里。可是,留下来的人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,他们需要自己解决居住的困境。因为风灾带来的洪水曾经冲击了山脚下的村。


杏彩体育app 上一篇:房屋建筑物主要承重构件材料分类 下一篇:热点关注:五种房子不用征房屋税?买房子注意什么?